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 正文

人文社科专业群三年建设规划(2020.1-2022.12)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12 [来源]: [浏览次数]:


 

根据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关于专业群建设的文献要求,结合人文艺术专业群前5年建设进展情况,制定2020年-2022年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的三年规划和每一年度的分项具体规划。

一、人文社科专业群2020-2022年三年建设总规划

在改革意识、创新意识、特色意识的引领下,本专业群拟在前5年规划任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成效,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举措、创新思路等方面,对未来3年的整体规划和分阶段建设计划进行系统、全面、综合性设计。

(一)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以中文、新闻、法学三大专业方向资源整合为重心,以培养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为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综合性强的系统建设,重点聚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育人工程建设”五大建设领域,通过积极进取、深化改革、扎实有效的努力,力求在新文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中取得创新突破,将人文社科专业群建成在民办学院有示范性影响的、孕育优秀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平台和基地。

1、在专业改革方面,本专业群建设拟重点加强中文专业和法学专业建设,逐渐强化新闻专业建设,力求推进法学和汉语言文学专升本、文秘专科专业建设,积极申报新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意在保持三大本科专业和专升本、专科专业优势的办学前提下,发挥各专业独立发展、资源融通、合力共进的教育功能。同时,不断探索适应高校发展、地方需求、独立学院的独特办学模式,力求在新文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实现三大专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加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功潜力得到发挥的专业发展目标。

2、在办学特色方面,基于中文、新闻、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技能传授、特色活动、职业需求、考评体系与其他文科与理工类专业有所不同的考量,我们将人文素养培育作为三大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涵和灵魂,重点解决“做人问题”;将职业技能培育作为三大专业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手段和路径,重点解决“方法问题”,从而体现文科系部培养人才的亮点和特色。

3、在文化育人方面,本专业群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人文社科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台,举办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品牌活动,拓展综合育人机制的功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的文科育人模式,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多元互动,使人文社科专业的文化传承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4、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群着力抓好文科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1)基础能力培养。文科教育的宗旨首先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此我们将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采访能力、摄影能力、论辩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8大能力培养作为专业群的首要任务,特别拟加大学生参与人文特色活动的参与度,其目的是为绝大多数文科学生面向社会奠定基本功底。(2)专业技能培养。根据学生专业或职业特点,分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素养”,各专业组织与本专业未来职业能力有关的教学和学工活动,如中文专业学生的作品赏读、作品撰写;法学专业的法条解释、案例推理;新闻专业的采编采访、摄影摄像、非线编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创作等,其目标是为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竞争提供所需的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3)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致力于拓展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一定比例的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思维观念、掌握现代化信息化方法,在演讲、主持、网评、设计、作品创作、模拟法庭大赛、学术论文和社会调研报告撰写、参与互联网大赛、独立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等领域获得前沿的、最新的知识体系和素养,这是未来优秀学生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最佳路径。

(二)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内容

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涉及专业改革、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具有宏观性、创新性、连续性的设计和实施。就整体规划而言,本专业群建设拟在如下五大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突破:

1、加强专业建设——健全跨专业、整体性、应用型改革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尊重基本教育规律和适应地方办学需求;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寻求专业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省校两级双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凝练3大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对外社会影响力;形成跨专业课程融通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大类招生改革后各专业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与此同时,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和特长,支持以专业和职业为特色的各项教研活动和学工活动,包括法学专业发挥行业合作办学的优势;新闻专业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中文专业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等。

2、加强课程建设——建构模块化、信息化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1)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课程改革中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信仰,传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尤其通过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美学概论、写作、法学导论、宪法学、新闻学、传媒学、新媒体技术等课程体系改革,将文化教育理念渗透于中文、新闻、法学等专业教育之中。(2)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成完整、科学、先进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论文写作、考试考核、质量监控教学体系,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规范化、模块化和立体化设计。(3)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加强主干核心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结构优化;引入理工科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在线课程发展空间,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完善合理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力度。

3、加强平台建设——架通应用型、实践性、行业化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桥梁。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是独立学院办教育的核心定位与导向。特别是对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比较高的法学专业和新闻专业,我们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在提升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以实践教学为重点,行业合作为路径,培育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缜密的职业逻辑思维、现代的职业新型技术,以及能够为未来职业服务的较强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适应地方需求、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力求积极探索文科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新模式的建构和完善,以提升文科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为核心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4、加强队伍建设——建构重管理、重质量、重能力的教学、科研、管理团队。教师强,则学生强、教育强、事业强,专业群建设更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此,我们在未来三年,要进一步落实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队伍结合、数量规模发展与教研水平提升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方案,以形成一支朝气勃勃、特别敬业、有发展空间潜力的教研力量。

5、加强人才工程建设——致力于教育学生向社会学习,解决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将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会办学机制、举办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开辟校园文化课堂、形成品牌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做好党建学工和招生就业创业工作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路径之中,最终目的是促使3大专业学生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历练中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促使一批优秀特长学生脱颖而出。

(三)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为取得专业改革效果,专业群建设须以大量系统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工作作为抓手,真正落实建设规划和方案,得到“落地生根”的建设成效。总体落实举措体现在以下8个大方面:

1、形成专业群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由人文社科专业群负责人和各专业建设负责人作为主体,对专业群建设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监督。专业群总负责人为文法系主任教授于年湖老师,中文专业负责人为刘芳副教授;法学专业负责人为单佳副教授;新闻专业负责人为刘大玮副教授上述负责人明确分工,团结合作,相互协调,促使建设任务得到落实。

2、制定落实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形成专业群建设的三年规划和每一年度的具体实施计划,分年度进行逐项落实。规划中尤其要体现新文科建设对专业改革的时代需求,力求分阶段规划和建设好汉语言文学、新闻、法学本科专业,以及文秘专科专业、法学专升本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在此过程中,实施根据专业特长和优势确立的建设方案,包括发挥中文专业文化传承功能;拓展新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扩大法学专业社会影响声誉等。

3、加强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专题研讨。拟在深入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特色凝练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专项研究,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指导。研讨的课题可包括:专业群负责人工作会、立项论证研讨会、各专业建设研讨会、重点课程建设研讨会、信息化课程改革研讨会、网课经验交流会、行业合作研讨会、实验室建设规划研讨会、教研方法研讨会、专业群建设成果成效总结交流会等。

4、重点建设省校两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在本专业群范围内,争取三年内建设1个一流省级本科专业,1-2个一流校级本科专业;争取在三年内建设1-2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校级一流课程。又以三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进行核心课程、在线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和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文科系部的广泛运用。

5、进一步强化跨专业教研资源的互补融通。一方面,本专业群内部的三大专业既有独特之处,又有一般共性,需要在各专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在课程融通、申报立项、举办人文活动方面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文科专业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全校性人文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通过面向全校其他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经济法课程、写作类课程、社会学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等,促进文化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还要与其他系部、校团委、图书馆、知行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部等一起,进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共建合作。

6、拓展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渠道。针对文科应用性、职业化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建设实践教学平台。(1)有效利用现有教学实习基地和新建实习基地;总结实习基地和行业专家进课堂的经验;聘请有优秀行业背景的行业专家讲授实践类课程;吸收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习指导、学术交流、联合项目研究、教师社会实践等,形成全方位深度合作机制。(2)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日报社、记者站、网络、新媒体单位、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司法机关等各方资源办学,彰显文科类系部外向交流办学的功能效应。(3)设计并实施各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在文经学院实验大楼在建之际,按照人文社科专业群的发展需求,做好文法系6大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前期规划,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基本条件。

7、继续组织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为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应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和学工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特色。(1)突出三大品牌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连续举办的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记者节活动,真正形成本专业群文化育人的特色和优势。(2)充分利用“知行书院”作为平台,举办全校性文化大讲堂,创造全校性文化育人环境。(3)积极组织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不定期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中华诗词大会、弘宪之辩、法律宣传、国学达人比赛、摄影作品大赛等。通过精品导读、诗词歌赋、征文、参观、讲述、访谈、调研、对话、评论、讲座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

8、建设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和管理团队。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本专业群教师的教研水平,确保专业群建设获得雄厚的人力支撑。(1)抓好教师、管理人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树人,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发挥好优秀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表率作用。一是发挥现有主任教授、行业专家在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大对博士教师的培养工作,支持其在教学、科研方面脱颖而出;三是继续评选专业群内的师德标兵、优秀管理人员、学生最喜欢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进步奖获得者。(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示范教学、教学方法研讨、举办学术专题报告、一帮一活动、教师社会实践、网课课件交流等形式,保障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水平提升。(4)支持本专业群教师围绕新文科建设和文化育人工程积极申报课题立项,发表教研论文。

(四)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特色

对于2015年-2019年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的经验、成果和特色,我们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梳理工作,为未来三年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这就是:实现“专业特色、文科特色、文化特色”三大方面的改革效能,包括一是突出专业群的文化传承、素质培养、创新改革功能;二是达成双向性的内力外力、课内课外、校园社会联动;三是建构文科类横跨专业、外联行业、融通课程机制。

1、专业特色——力求实现基础能力教育与创新素质培育之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是本专业群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1)着力抓好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初始使命”,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一条“生命线”。为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重心和抓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2)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地方需求谋发展、求创新。在现代,独立学院的文科教育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需结合时代变革,从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方法、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办学机制和路径进行调整、补充、更新。

2、文科特色——实现共性办学模式与特色办学路径之结合。本专业群建设的任务之一,是突出独立学院文科系部特色办学模式的改革,既体现高等学院办学的共性规律,又探寻人文社科类各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1)致力跨专业合作共赢。注意各专业保持优势、独立发展,同时加强三专业在课程融合、师资配备、举办活动、学生指导方面的合作交流,包括开设跨专业融通课程;共同举办 “人文社科杯”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争取申报相关新文科建设的专项课题。(2)凸显文科类专业优势。文科专业的办学模式、课程调整、实践平台、技能传授、特色活动、考核评价等,都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特别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我们要在学生应用技能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素养培养的“文科特色”。(3)探索柔性化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办学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办学目标、机制和方法的灵活性,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例如要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以校内教师、外聘专家、行业专家“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改善机械化用人机制的缺陷。

3、文化特色——实现“课堂、校园、社会”育人机制之结合。即要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人文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多元互动。(1)通过课堂教学,体现文化的育人功能。重点加强全校性公共课程建设和文科核心课程建设,改革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语言类、文化类文科课程,为传承中华文明服务。(2)通过书香校园,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除课堂教学外,拟进一步开辟第二课堂,举办新生演讲比赛、学前教育报告会、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教育、考研交流会、实习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交流会、社会实践报告会、毕业生座谈会、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保证学生有更高的参与度,有效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系风,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出成果、见成效”奠定坚实基础。见图示:

二、人文社科专业群2020年分年度具体规划

1、明确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学习提升年”的任务要求,围绕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任务,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本年度拟召开专业群建设联席会议1-2次,强化对专业群建设意义和必要性的认知,研讨专业群建设规划、任务和具体操作办法。

2、进行专题研究。将专业建设、教改研究、课程改革、教研经验交流、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和交流。本年度拟举办群内4场专题研讨会:“网课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新媒体技术方法在实践类课程中的运用”研讨;“教研方法论研究”专题讲座;“跨系部课程融通和“信息化课程改革”经验交流。

3、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启动“十四五”规划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编制、修订、评估和调整工作。在此期间,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等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专升本、文秘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4、奠定双一流建设基础。循序渐进地建设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专业、新闻专业。本年度内争取建设1-2个校一流专业,1-2门校级一流课程,为获得省级双一流立项做好前期准备。

5、扩大新专业建设生长点。(1)适应2020年按专业招生的新形势,做好3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完成按专业招生指标,提升招生生源质量和就业工作质量。(2)拟制新的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招生规模和教学质量。(3)论证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计划,拿出详细科学的新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6、加强重点课程建设。(1)在以往课程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行政法》、《古代汉语》、《法学导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新闻史》、《当众讲话与高效演讲》等6门重点课程建设。(2)围绕网课教学模式的新变化,组织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网课教学经验和问题研讨。

7、深化实践教学改革。(1)在与原有教学实习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力争新建1-2个新实习基地。(2)出台3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细化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实验室建设方案。(3)强化行业合作效能,聘请检察官、律师、仲裁员、记者等行业专家进课堂4-6人次。(4)本年度举办专业讲座3-5期,知行书院大讲堂2-3期。

8、举办“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1)组织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记者节三大品牌文化活动,凝聚有特色和亮点。(2)对第五届“征文比赛”进行改革,改变学生作品主要为散文的形式,分专业进行作品撰写,以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典型案例分析、名作赏读书评、走基层报道等为主题进行作品征集和评选。(3)对第十五届“记者节”实行改革,改变以往十四届主要在校园举办的模式,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分组组织新闻学生到各地进行开门采访、报道、摄影、录像、拍片,直接促使学生走向社会。(4)组织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9、完善各专业人才梯次建设。按照学院“1+6”人才工程设计,3专业拟引进主任教授1人,招聘各专业教师2-4人,改善现有教师职称、学历结构,确保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过三关攻一课活动,采取措施改进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力争年内专业教师申报与专业群相关的省级课题1项,市级、校级教改课题2-3项。

三、人文社科专业群2021年分年度具体规划

1、进一步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不断加大专业改革创新力度,重点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持续建设法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

2、对前两年重点建设的6门课程进行系统评估、总结和经验交流。由各位负责建设教师进行汇报,梳理经验,交流信息,展示成果,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示范,防止重点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3、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需求,推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文科系部中的运用。特别是帮助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信息化教育方法和主要任务,以及在文科课程改革中如何具体应用,实效解决文科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防止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流于形式。

4、本年度内争取建设1个省级一流专业,1门省级一流课程,2-3校级一流专业和课程。

5、加强实践平台建设。(1)在与原有教学实习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力争新建1-2个实习基地。(2)在学院实验大楼交付使用的前提下,落实3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确保文科专业实验课程正常开设,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历练。

6、继续举办“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承办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记者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凝练和总结特色,争取获得教学创新奖;举办包括知行大讲堂在内的其他文化活动和讲座4-6期,保证学生参与度和提升活动质量。

7、建设各专业人才队伍。(1)保证每一专业引进主任教授或行业专家1位;(2)保证每一专业新引进青年教师,有足够的师资进行授课和教研;(3)围绕新文科建设和专业群建设申报省校1-3项教改课题。

四、人文社科专业群2022年分年度具体规划

1、继续进行专业群建设,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工程建设,申报立项、组织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培养。上述工作的数据指标与前两个年度基本相当,以保持建设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2、召开相关建设工作的专业研讨总结会议。经过近8年建设,应重点加强专业群建设经验研讨,检查和评估建设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系统总结前阶段的建设成果和成效。

3、汇总整理前期有关建设群的信息文献资料。归档资料包括课题、论文、获奖、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学工活动、报告、讲座、学生作品等材料;建设文件、规划和总结;关于专业群建设的通知、图片、照片、数据、报道、新闻稿等材料汇总。

4、对创新点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形成建设突破,凝聚建设亮点,进行教研示范,达成有持续性、推广力、辐射力的建设效果。

总之,自2015年学校将人文艺术专业群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以来,我们在前5年建设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效,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人文社科专业群的创新突破工作,凝聚特色亮点,深度系统总结,推广建设成效。

人文社科专业群

2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