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专业教学 >> 正文

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和改革总结报告(2019.1-2019.12)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1-02 [来源]: [浏览次数]:

在创新意识、特色意识的引领下,本专业群根据前期规划设计目标要求,以2系部、5大专业方向资源整合为重心,以培养在校文科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为重点建设任务和主要研究方向,深化改革,积极进取,进行了系统、全面、综合性强的专业规划、课程改革、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圆满完了阶段性专业群建设任务。现从主要建设内容、专业招生改革、年度落实举措和特色效果凝练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建设内容:力行“四大建设”规划方案

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涉及专业规划、育人模式、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素养、实践平台等诸多方面,需要具有宏观性、创新性、连续性的设计和实施,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就整体规划而言,本专业群建设重点在如下四大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突破:

(一)专业建设——健全跨专业、整体性、应用型改革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众所周知,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任务和使命,而文科类传统专业更面临着生存发展、质量提升的困境。为此,我们确定的专业建设基本任务是,尊重基本教育规律和适应地方办学需求;凝练5大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对外社会影响力;形成文科类、跨系部、跨专业资源共享机制;架构校内外相关行业合作交流平台;强化文科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注重文科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文、学习、学术环境;确保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相互促进;做好各专业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工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特别在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群建设涉及人文、社科、艺术类的5大专业,既有各专业建设的独特之处,又有专业建设的一般共性,需要在文法系和建筑系进行跨专业合作。一方面,我们力求规划和建设好汉语言文学、新闻、法学、设计、文秘等本科和专科专业,实施根据专业特长和优势确立的建设方案,以形成各专业的独特优势,包括发挥中文专业文化传承功能;拓展新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扩大法学专业社会影响声誉;创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致力于文法系和建筑系两系跨系部共选课程融通改革,以及重点加强全校性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改革,面向全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经济法课程、写作类课程、社会学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文化养成教育。

(二)课程建设——形成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文科系部特色育人模式

毋庸置疑,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是大学文科教育的使命,是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专业教学所提供的资源以及第二课堂特色活动,本专业群致力于为学生综合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做出努力。

首先,我们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信仰和基本能力,突破点是传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格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实在本专业群,则主要通过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比较文学、美学概论、写作、法学导论、宪法学、心理学、普通逻辑学等课程体系改革,渗透于中文、新闻、艺术、美学、教育、法律、设计等专业教育之中。

其次,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于加强主干核心课程群建设,确保课程结构优化;突出文化观和道德观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方法,建构在线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组管理能效,体现文科专业改革创新的时代需求。

再者,课程建设的基本标尺,是建成完整、科学、先进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论文写作、考试考核、质量监控教学体系,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立体化设计。

在上述改革导向指引下,我们进行了具体而可操作从课程建设改革。

(三)平台建设——架通应用型、实践性、行业化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桥梁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是独立学院办教育的核心定位与导向。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培养文科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新模式,不断适应地方需求、行业需求,以提升文科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为核心的实施教学改革方案。

为确保应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本专业群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建设:(1)加大文科类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比重;(2)有效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和新建实习基地;(3)设计并实施各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4)聘请有优秀行业背景的主任教授、行业专家进课堂授课实践类课程;(5)试行法律诊所、法庭科学、案例教学;(4)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5)举办行业专家为主讲人的学术沙龙和讲座;(6)与相关行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实习指导、共同办案、法律宣传、学术交流、立项、调研、咨询、毕业生质量反馈等深度合作。

(四)队伍建设——建构重管理、重质量、重能力教工学生两支优秀团队

教师强,则学生强、教育强、事业强,专业建设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此,我们在专业群建设期间,力求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队伍结合、数量规模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形成了一支朝气勃勃、特别敬业、有发展空间潜力的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通过评选优秀、考试考核、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竞争能力,使一批成绩优秀、素质优良、适应力强、择业面广的学生得到了历练。

最终目的,是促使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发展中的师生两支队伍脱颖而出。

二、专业改革,抓好“质量、效益” 两项工作

文法系和建筑系均十分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使专业发展获得长足后劲。同时,两系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按地方需求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为明年进行大类招生夯实最为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保持稳中有进

(1)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稳步提升,文秘专业招生数量增长较快;

(2)法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较高,转专业学生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

(3)建筑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文法系法学本科、法律专升本招生数量稳定,相比5年前有大幅度提升;

(4)建筑系环境设计专业、文法系新闻专业招生数量微有下降,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生能力获得好评。

(5)两系总招生数逐年升高,如文法系从年均培养人才400余人,扩大到近600人。见文法系近5年招生人数对比表:

文法系2015-2019年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

专业

2015级

2016级

2017级

2018级

2019级

汉语言文学

95

133

148

155

144

法学

168

176

145

156

161

新闻

64

69

67

68

55

文秘

73

60

89

101

140

专升本

45

47

50

47

50

合计报到人数

445

485

498

527

550

2015-2019年转入文法系各专业人数

专业

2015级

2016级

2017级

2018级

2019级

汉语言文学

9

10

16

15

20

法学

22

20

14

17

17

新闻

1

4

3

4

4

文秘

1

2

1

5

1

合计转入

33

36

34

41

42







文法系2015-2019年度各专业培养人才总人数(含转专业学生数)

专业

2015级

2016级

2017级

2018级

2019级

汉语言文学

104

143

164

170

164

法学

190

196

159

173

178

新闻

65

73

70

72

59

文秘

74

62

90

106

142

专升本

45

47

50

47

50

合计

478

521

533

568

592

建筑设计专业近五年招生情况一览表:

招生年份

招生专业

2015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60

94

99

95

97

环境设计专业

100

60

58

60

60

合计

160

154

157

155

157

今后,面对未来的大类招生改革需求,文法系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大对外招生宣传力度,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取得实效;(2)持续进行专业改革、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基础保障;(3)突出文法系办学特色,通过举办精品特色活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地方需求的应用性人才;(4)形成文化育人模式,创造文科专业发展的优良人文环境;(5)开辟校内外沟通合作渠道,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将文科系部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落在实处。

(二)各专业推进教学改革,凝练内力内功

1、中文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彰显文化传承育人功能

(1)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潜在能力”的历练,通过汉语课、写作课、大学语文课等培育优秀人才,将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在全校范围内。尤其是本年度由刘芳老师重点建设在线课程《古代汉语》,由张晓文老师重点建设信息化课程《文学概论》,在文化建设方面为专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中文专业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和承办征文比赛、读书节、中华诗词大会、人文讲座、知行书院等特色活动,使文科系部的优秀学生脱颖。同时通过精品导读、诗词歌赋、写作能力培养等措施,以及征文、参观、讲述、访谈、对话、评论、讲座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社科知识。其中面向全院的“知行书院文化讲堂活动”举办3期,主题分别是《如果没有李白》、《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人文教育领域给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文化大餐。

(3)中文教师教学效果优良,主任教授、副教授、优秀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本年度取得重大立项突破,文法系获得的7项课题中,刘芳、闫文静等中文教师获得其中6项,包括省级课题2项,烟台市社科课题4项,发表论文2篇。特别是青年教师注重教学质量提升和科研立项,标志着中文专业建设后继有人

上述专业改革和建设举措,不仅保证了本年度汉语言文学和文秘专业招生人数有所扩大,也为即将到来的大类招生储备了知识和团队。文法系拟在大类招生中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达到200人左右,文秘专科招生人数150人左右。

2、法学专业改革注重实效,形成行业开门办学特色

对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比较高的法学专业,我们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在提升法律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以实践教学为重点,行业合作为路径,着重培养学生优良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缜密的法律职业思维、科学的法律适用技术,以及能够处理诉讼和非诉业务的能力。

(1)进行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除确保法学导论、法理学、宪法学等理论课程的质量外,加大民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合同法、商法、国际法等主干核心课程的师资配备,本年度由教研室主任吴淑霞重点建设在线课程《行政法学》;青年教师郑新飞重点建设信息化课程《法学导论》。

(2)在模拟法庭、行业专家进课堂、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开辟新的路径,包括强化法律写作、模拟法庭、案例研习、法庭科学、物证技术、律师公证业务等实践类课程改革;在仲裁庭新建实习基地1个,这也是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全新尝试(以前从未在仲裁行业建立基地);检察官、律师、仲裁员等行业专家6人次上课,使行业合作取得更大进展;2019年举办4期高水平法学行业专题讲座,为学生开拓视野、把握前学科沿动态创造条件;期间还举办了仲裁庭进课堂、检察官沙龙、模拟法庭、与宪法同行等特色活动。

(3)法学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教学质量提升幅度大,80%教师评教结果在前百分位50%以上,获得学生认可和好评。去年底,吴淑霞主持的法学专业教学成果《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学院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年度法学教师张威新主持烟台市社科立项1项;单佳、常超等教师发表教研论文4篇,其中核心2篇;法科学生也在省模拟法庭大赛等各类活动中展现风采,获得佳绩。

以往,法学专业招生报考率在学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表明该专业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相信在大类招生的改革中能再上新台阶。文法系拟在未来的招生中,保证法学专业招生人数200人左右;专升本人数保持不变,为50人左右。

3、新闻专业教育探索新路,力求适应媒体变化需求

(1)2019年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建设工作会议,凝聚特色,查找问题,提出方案,在以往新闻专业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力求新时代有新建树。由许静老师重点建设信息化课程《中国新闻史》,由刘大玮老师重点建设跨专业建设课程《当众讲话与高效演讲》。

(2)新聘行业专家1人,新聘督导专家1人,新引进教师2人,充实了新闻教师队伍,改善了教师结构。尤其聘用胶东在线政教部主任石一鸣为新闻行业专家,拓展了与社会沟通合作的路径。

(3)举办文经学院第14届记者节,主题是《不忘初心、爱在文经》,期间进行了微电影、微视频创意活动;采访了文经教学名师;举办了名记者面对面、记者节典礼、颁奖大会等活动,纳入了融媒体时代许多全新的技术形式,为学院特色办学以及融媒体中心的成立增添了一页。

(4)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展现新闻专业的现代发展,通过课内和课外办学举措的互动,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学生;在对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理论性课程教授的基础上,强化新闻摄影、新媒体导论、音视频节目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改革。

在上述专业改革和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有望提升,文法系将进一步凝练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扩大新闻专业对外影响力,加强新闻专业招生宣传,争取招生规模扩展到80-100人。

4、设计专业致力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取得突破进展

建筑工程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体的举措是:多次举办座谈会、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突破,取得进展;注重分析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就业方向,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感受市场的脉搏;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零距离、直观全面的了解设计流程、企业工作内容以及员工的严谨工作态度;突出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夯实坚实基础。

特别是,本年度在实习基地建设、举办专题讲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18年底至今,新设实习基地11个,举办专业讲座12期,架起了理论结合实践、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

设计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学生就业形势良好。未来按专业招生中,我们相信设计专业学生招生数会有所扩展,并且会有更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会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三、落实举措:完成“六项教改”年度任务

专业群建设须在合理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落实,以大量的建设性工作、改革内容和效果、举办各项特色活动作为突破和抓手,才能使改革方案得到“落地生根”建设成效,否则就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本年度的具体落实举措体现在6大方面:

(一)致力专业教学改革研讨,提升文科办学核心竞争能力

两系一直重视专业建设。新闻学专业是学院首批建设的特色专业,法学专业团队为学院重点建设教学团队,设计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不断提升,“人文艺术专业群”获得了省校两级重点建设工程立项。在此基础上,两系进一步完成了加强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本年度文法系先后召开8次专业建设研讨会议,把控方向。

(1)2019年3月8日举办的“立项、竞赛、获奖申报创新突破和论证方法研讨会”;

(2)2019年4月26日举办的“新闻学特色专业研讨会”;

(3)2019年5月15日举办的“文科专业课程建设重的信息化改革研讨会”;

(4)2019年5月24日举办的“新闻专业建设落实方案和改进措施研讨会”;

(5)2019年6月4日举办的“文法系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方案规划研讨会”;

(6)2019年8月24日举办“文法系年度重点工作布置和责任分工例会”;

(7)2019年9月15日举办“文法系教学管理工作协调会议”;

(8)2019年12月5日举办的“文法系6门重点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

(二)选择重点课程进行重点突破,达成以点带面的建设效果

由于文科系部教师工作量偏大,难以在几十门课程中全面铺开进行课程建设,为此文法系决定近两年在三个专业中重点建设2门在线课程《古代汉语》、《行政法》;3门信息化课程《文学概论》、《法学导论》、《中国新闻史》;1门面向文法系、建筑系各个专业开设的融通课程《当众讲话与高效演讲》,共重点建设6门核心主干课程。

上述课程建设的要求包括: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考试方法改革;制作修改精品课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开拓教师和学生互动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授和课外实践的结合、教学研究和质量提升的结合。

在5月举办的研讨会上,6位负责上述课程建设的教师已分别总结了近期建设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在信息化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2019年12月初,文法系又对该6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由6位负责建设教师进行系统汇报,总结经验,交流信息,展示成果。其目的防止重点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取得真正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建设目标,并示范推广。

与此同时,在文法系全面推动了“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在此期间,我们将马工程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改革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和方案落实。截至目前,文法系已有20门课更换了“马工程”教材,完成配套的教学大纲等教学材料的修改。

(三)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需求,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

为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系部课程改革的有效结合,实效解决文法系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文法系于2019年5月10日在一教506举办了《课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改革》研讨会。文法系全体教师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中,信息系主任教授肖明首先提供了《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在文科课程中的应用》专题讲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信息化教育方法和主要任务,以及在文科课程改革中如何具体应用。肖明教授指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跟踪、控制、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凸显现代化技术方法的积极功能,包括加大文科教学中的信息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流于形式;将主动式、压力式、互动式、过程性、监督性、积累性学习方式纳入课程建设之中,督促和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肖教授还重点讲述了哪些工具平台最适合文科专业使用,并以QQ群和蓝墨云班课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演示。

汤唯主任做总结发言时强调,举办此次讲座和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为文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我系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改革迈上新征程提供动力,并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1)文科教师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点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径,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2)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加强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把控、评估、监查、统计工作,需要把考核学习效果的方法由“注重结果”变为“注重过程”,特别要加强课堂提问、讨论、测试,形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才能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3)上述信息化方法的适用离不开教师的日常教学资料信息积累,教师要克服困难,做好前期教学资源包括题库、讨论题、作业题、网上答疑、精品课件制作、在线课程建设等的积累工作。

(四)加强文科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落地

为培养具有综合运用能力的文科优秀人才,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本年度两系与企业或行业,在学生实习、实践技能培养、行业专家进课堂、教师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合作。

1、深化文科专业行业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近5年,中文、新闻、法律三个专业共聘用记者、律师、仲裁员,讲授24门课程。2019年,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承担课程。见行业专家进课堂一览表:

建筑系在《品牌设计》、《标志设计》、《视觉识别设计》等门专业课中,安排企业家进课堂讲案例,围绕市场调研、品牌定位和销售渠道定位,进行品牌概念挖掘、文化卖点挖掘、包装建议、VI展示等品牌设计,凸显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2、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外实习,建立校企双向合作机制。

新闻专业和法学专业目前共建16个实习基地,其中法学专业新增烟台市仲裁委1个实习基地,这是本专业与仲裁机构进行第一次合作的全新尝试;新闻专业新增1各实习基地,基地名称“烟台市微电影协会”,有效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新要求。建筑系从去年末新增11个实习基地,增幅很大,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两系注重扩展实习基地的功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技能培养、行业专家进课堂、教师社会实践、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

3、做好实验室建设前期规划,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根据文经学院实验大楼建设规划,为加强我系新闻、中文、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切实将文科系部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按照人文艺术专业群的发展需求,我系于2019年6月6日、11月15日专门召开了实验室建设工作规划会议,要求各专业的设计规划方案要做到具体,可操作。初步规划是,建立“文法系综合实训中心”,并设3大专业实验室,每个专业实验室涵盖2-3项专项实验,共约需要7间实验室。

(1)人文艺术专业群共用实验室“文法系综合实验室”(含新闻中心、模拟法庭、录音厅、录像厅)1间。设立集文化传播、实践教学、职业培训、创业指导、服务社会“五位一体”功能的中心实验室,以服务于中文、新闻、法学三个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实验;开展在线课程、精品课程、重点课程、融通课程建设;开辟第二课堂、智慧课堂,引入互动教学模式;成为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举办人文艺术专业群各项特色品牌活动,如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新闻专业记者节,中文专业文化讲堂;新媒体宣传,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具体实验设施配备:房屋1间,约300平米,容纳250-300人;购置相关视频、软件、图书、资料;配备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包括投影、幕布、摄像、电视、影像、黑板等设备;购置法庭专用国徽、国旗、桌椅、法槌、服装等设备。

(2)新闻非线性编辑室1间,约30-60平米,分组容纳30-50人进行实训。专业实验教学目的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新闻采编和制作环境,重点强化学生的采编、策划、宣传、主持能力;广告创意;视频、影像制作能力;完成采访培训与实践;摄影、摄像培训与实践;影视艺术培训与实践;非线编培训与实践;新媒体采编、制作、发布培训与实践;主持播音培训与实践;DV制作技术培训与实践;网页制作技术培训与实践;广告艺术制作、纪录片制作等培训任务。

(3)法学专业实验室2间,包括法庭科学(物证技术)实验室1间;诊所教育实验室1间,每间约50-80平米,分组容纳30-50学生;配备手印、脚印、弹道、痕迹检验设备;伪币辨认设备;法医检验设备;刑事侦查照相设备;现场勘查设备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重培养学生缜密的法律职业思维、科学的法律适用技术和法律实务操作技能,以及摄影、法医、痕检、勘查、举证能力,能够处理诉讼和非诉业务。

(4)中文专业实验室2间,包括文化作品创意园1间,传统文化研究室1间,每间约30-60平米,分组容纳30-50学生。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书法、绘画、曲艺、戏剧、服装,如诗词创作、话剧演出、书法展示、广告制作等创作活动,配备制作文化创意作品的基本材料;进行语言文化研究、儒家文化研究、中外经典作品研究、古典作品研究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强的写作功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五)举办“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凝练文法系文化品牌特色

本年度,文法系学子们争相参与各项特色活动,用磅礴的文字铸就华章,用敏锐的双眼发现新闻,用严谨的逻辑主持正义,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应有风采。

而且,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包括摄影大赛、征文比赛、诗词大会、知行书院大讲堂,已成为全校性的活动,文法系、建筑系、管理系、外语系、信工系学生纷纷参与。外语系举办了文经学院“第八届读书节”,管理学院举办了“逐梦管理德育文化节”,表明文化育人的功能得到普及,正成为文经学院的亮丽风景线。

1、2019年3-5月,举办文法系“人文艺术杯”之第四届征文比赛,参赛作品达到新高,共收到中文、法学、新闻、建筑专业学生征文810余篇,评出一、二、三等奖共25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1篇,有效地促使文科学生在大学时代普遍做到“能说会写”。

2、2019年4-6月文法系“人文艺术杯”之第五届模拟法庭先期进行,为参加省赛进行了前期准备。11月,由耿雅慧、张威两位老师指导,文法系代表队在第九届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喜获三等奖,17级马先超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3、2019年5-6月,与院团委联合举办“人文艺术杯”之第三届“中华诗宴暨汉字拼写大会” ,经过笔试选拔及大会对垒,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

4、2019年3月-11月,举办知行书院文化大讲堂活动共三期,由文法系主任教授于年湖面向全校学生主讲《如果没有李白》;烟台大学知名教授孟庆义主讲《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烟台大学赵文静主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专题讲座,开辟了将传承中华文明、进行国情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5、2019年10-11月,文法系举办“人文艺术杯”之第十四届记者节,主题为《不忘初心、爱在文经》。特点有二,一是纳入微视频、微电影、采访师德标兵等新颖形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已成为文经学院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二是各系部参与度大有提升,制作微电影、微视频、摄影展的作者院系包括文法系、信工系、管理系、外语系、建筑系等各个系部。

6、2019年3-11月,文法系共举办专题讲座10期,其中专业讲座2期,行业讲座3期,知行讲堂3期,师资培养、课程改革各1期。列表如下:

序号

主讲人

职称

讲座题目

参加人员

讲座时间

1

王宪杰

王进军

文经学院教授

立项、竞赛、获奖申报创新突破与技术方法

文法系教师

2019.3.8

2

任海涛

华师大副教授

从法律故事解读法律精神

法学专业学生

2019.3.9

3

于年湖

文经学院主任教授

如果没有李白

文经学院学生

2019.3.29

4

兰 肖

烟台市仲裁员

真实庭审授课模式探究

法学专业学生

2019.4.26

5

肖 明

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科课程改革中的实际运用

文法系教师

2019.5.10

6

范李瑛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夫妻财产制协议所致的物权变动

法学专业学生

2019.5.24

7

姜 枚

牟平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辩护的价值

法学专业学生

2019.6.13

8

刘晓阳

赵竹建

王一维

烟台晚报采访部主任

烟台广播的电视台

胶东在线新媒体中心

名记者面对面采访

新闻专业学生

2019.10.31

9

孟庆义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分析

文法系学生

2019.11.1

10

赵文静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文经学院学生党团干部

2019.11.5

7、建筑系也多次举办 “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1)请公司总经理和橱窗设计师橱窗设计师等为艺术设计学生提供各种专业性学术讲座12期;(2)举办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5次。

建筑系举办学术讲座一览表:

讲座时间

讲座名称

主讲人

单位

2018-2019-2

皮具浅浮雕应用

田永恒

不二皮艺工作室

2018-2019-2

手工皮具制作技巧

田永恒

不二皮艺工作室

2019-2020-1

创意短视频设计方法

于星海

海星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2019-2020-1

抖音的设计技巧

于星海

海星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2019-2020-1

从短视频到影视广告

于星海

海星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2019-2020-1

短视频合成技巧

于星海

海星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2019-2020-1

短视频的后期制作

于星海

海星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2019-2020-1

展陈设计中的纸艺工艺介绍

隋 倩

烟台隋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19-2020-1

纸艺仿真花的基础制作技巧

隋 倩

烟台隋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19-2020-1

纸艺衍生品的创作

隋 倩

烟台隋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19-2020-1

展陈商业实战项目分析

隋 倩

烟台隋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19-2020-1

纸艺仿真花搭建技巧

隋 倩

烟台隋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本学年建筑系举办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一览表

活动时间

活动名称

活动地点

2018-2019-2

第三届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展览及毕业生推介会

烟台市城市美术馆

2018-2019-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同伴观摩课”

各专业教室

2018-2019-2

建筑工程系“人文艺术杯”学生专业课设计作品展

二教文化长廊

2019-2020-1

建筑工程系“用设计致青春”短视频大赛

一教301

2019-2020-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INFINITY”装置艺术学生作品展

二教文化长廊

(六)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促进教研型立项成果转化

文法系的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外聘教师、行业专家三支队伍构成。除内聘教师外,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工商学院等聘请资深专家20余人,从电视台、网站、律师事务所、仲裁机关、建筑设计单位等聘请行业专家15人。

1、确立了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形成了整体结构合理的专业团队。

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2019年文法系新聘行业专家1人、引进新教师1人、引进辅导员1人、在读博士1人,获博士学位1人。特别是新聘胶东在线政教部主任、青年记者石一鸣为新闻专业行业专家,承担2门实践类课程任务,参与新闻专业改革和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新闻专业师资结构。

与此同时,致力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一方面,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加强教研室的管理功能,及时监控;对后百分位教师提供重点指导和帮助,使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管理骨干。2019年度,文法系再次评选出 “师德标兵”2人、“我最喜爱的老师”3人、“优秀管理人员”1人、“优秀班主任”5人、青年教师进步奖2人,通过评选活动带动教师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践行者,树立典范榜样,达成以点带面成效。

2、强化系和教研室两级管理,确保规范教学、质量提升。

今年是学院“规范提升年”。文法系为解决教学管理弱项,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使各项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材料归档更及时、分类更明确、特色更明确,具体措施如下:

(1)完成了往年各种特色活动材料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工作,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在教学秘书和教研室提供材料的基础上,文法系对2015年至今的各种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包括相关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的各级立项、发表论文、获奖情况、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记者节、读书节、诗词大会等的各种通知、文件、报道、新闻、图片等材料汇总。

(2)加强了办公室、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值班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制,进行管理资料的汇总和归档。

(3)加强教研室的管理职能。强化了中文、新闻、法学、设计教研室对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及监督,各专业教研室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4)在学院网站和文法系网站及时上传了各种通知、特色活动、教研成果,及时展现文法系的活动信息、办学特色和品牌亮点。

3、组织动员教师申报人文艺术社科立项,以教改推动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在学校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获批了山东省《独立学院人文艺术群建设立项》,已建设4年;同时2018年完成相关山东省教育改革立项《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研究》课题。本年度取得了以下新的突破:

(1)针对去年我系立项无重大突破的情况,于本学期初,我们专门召开了《文法系立项(竞赛、获奖申报)创新突破和论证方法研讨会》,找差距,谈问题,求改进,效果显著。会上,特邀教师发展中心王宪杰部长、科研素质教育部王进军部长作了主题讲座,并就申报项目是否有规划预判、设计思路和前期研究;选题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如何反映项目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否有深度、力度,做到有理有力有据;申报论证书的逻辑结构、思路框架、语言表达是否合理、精准、有水平;申报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往立项申报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怎样应对和解决申报论证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2)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以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促进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本年度文法系专任教师获得省市人文艺术社科课题立项7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获得省级、校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3项;建筑系教师获得新立项3项,获得省、校奖励6项。

2019年文法系教师新承担与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有关立项一览表: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项目

类别

项目级别

立项

年月

1

刘 芳

汉字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

科研

山东省艺术科学课题

2019.6

2

闫文静

山东文艺创作中的方言艺术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科研

山东省艺术科学课题

2019.6

3

于年湖

《中国诗词大会》背景下的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

科研

烟台市社科

2019.5

4

刘 芳

传统书院文化与独立学院文化育人融合研究

科研

烟台市社科

2019.5

5

孔李茜

孔子敬业、诚信、仪礼思想对现代职业精神养成影响探究

科研

烟台市社科

2019.5

6

张 威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烟台渔家乐行业法律规制研究

科研

烟台市社科

2019.5

7

闫文静

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科研

烟台市社科

2019.5

2019年建筑设计专业教师新立项一览表: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项目

类别

项目级别

立项

年月

1

邢国涛

基于“互联网+”的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教改

文经学院

2018-2019-1

2

刘 彬

环境设计专业社团促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教改

文经学院

2018-2019-1

3

潘 萌

城市视觉管理系统规划研究

科研

烟台社科

2019.5

2019年文法系教师共发表相关论一览表:

序号

作者

成果名称

刊物名称

刊物级别

发表

时间

1

范晶等

从自然中的真善美看中华文化的传承

公关世界

普通期刊

2019.01

2

常 超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

青年与社会

普通期刊

2019.02

3

刘 芳

胶东文化在驻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活力

教育现代化

普通期刊

2019.04

4

常 超

实质恶意原则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06

5

于年湖

让古典诗词释放正能量——浅谈三首经典宋词的人生意蕴

名作欣赏

普通期刊

2019.06

6

刘大玮

新闻专业大学生自媒体创业的思考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08

7

裴 鹤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策略

中国教工

普通期刊

2019.09

8

曹钊庆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消费导刊

普通期刊

2019.09

9

闫文静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

文学教育

普通期刊

2019.10

10

单 佳

后伊斯兰国时代欧盟反恐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南大核心扩展版

2019.12

2019年文法系教师获省、校级奖励一览表:

序号

获奖者

姓名

获奖名称

获奖

类别

获奖

级别

获奖

时间

1

吴淑霞等

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集体

文经学院

2018.12

2

林莎等

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学集体

文经学院

2018.12

3

刘 芳

学院第三届教师青蓝奖

师资

文经学院

2018.12

4

林 莎

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烛光奖”

师资

文经学院

2018.12

5

范 晶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奖指导教师

学生指导

全国性

2019.1

6

林 莎

省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优秀奖

师资

文经学院

2019.1

7

王淑霞等

学院党建及学生工作先进集体

管理集体

文经学院

2019.1

8

耿雅慧

学院优秀教师

师资

文经学院

2019.1

9

辛佩恕

学院优秀辅导员

管理

文经学院

2019.1

10

刘宜鑫

学院优秀管理工作者

管理

文经学院

2019.1

11

陈秀慧

烟台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管理

烟台市

2019.2

12

耿亚慧

张 威

山东省第九届模拟法庭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

学生指导

山东省

2019.11

13

辛佩恕

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视频奖指导教师

学生指导

团中央

2019.11

2019年建筑设计专业教师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教师姓名

获奖名称

获奖时间

1

张檬元

邹金益

首届烟台“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2019年1月

2

邹金益

张檬元

第一届浙江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

2019年1月

3

田 娜

文经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突出贡献教师先进个人

2019年5月

4

潘 萌

文经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突出贡献教师先进个人

2019年5月

5

贾鲁民

山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 教师组二等奖

2019年9月

6

张沛之

山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 教师组优秀奖

2019年9月

四、创新特色:实现“三个结合”改革效能

对于自2015年专业群建设情况,特别是本年度的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梳理工作,凝练了以往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经验,形成了具有持续性、推广力、辐射力的建设效能。其中的创新特色表现为:突出专业群的文化传承、素质培养、创新改革功能;实现双向性的内力外力、课内课外、校园社会联动;形成文科类的横跨专业、外联行业、融通课程机制。又可以概括为“专业特色、文科特色、文化特色”三大方面。

(一)专业特色——实现基础能力教育与创新素质培育之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是本专业群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能力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初始使命”,而夯实基础才能求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两系在专业群建设中着力抓“基本能力”培养,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一条“生命线”,文科专业尤其要进行“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特别对于毕业生而言,其立世为人的根本,可以概括为读书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等。基于此,我们秉承“崇文、求真、明法”的教育理念,结合本专业群的建设方案,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采访能力、摄影能力、论辩能力、设计能力等7大基本能力为重心和抓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明显提升。本年度征文比赛即为典型,其功能,正在于有效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其次,两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时代变革、地方需求办学。在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着全新挑战,独立学院的文科教育亦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需在变革中求创新、谋发展。(1)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强调求新求变,结合全媒体、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从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方法、组织与管理、创意与情商等方面,对办学机制和路径进行调整、补充、更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2)在课程改革中,两系已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是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时代趋向,为此专门召开了“信息化教育手段在文科中的运用”研讨会,将理工科普遍应用信息化教育方式推广到文科课程之中中,这对于对缺少技术能力的文科专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3)在党建学工工作中,我们力求创新管理形式和育人机制,利用讲座、宣传、团课、班课、微信、QQ群等形式,实现主题教育方式的制度化、常态化、形象化。

(二)文科特色——实现共性办学模式与特色办学路径之结合

于当代,各高校十分重视专业群建设,这已成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而这一发展战略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文社科专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趟出独立学院办学路径成为我们面临的棘手问题。本专业群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适合独立学院文科系部特色办学的时代需求,既体现高等学院办学的共性规律,又探寻人文艺术类各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让人文社科领域的教育发展在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生。

1、致力跨系部合作共赢。本专业群建设涉及文化艺术类的2系部5大专业,需要在文法系和建筑系进行跨专业合作。为此,我们在注意各专业独立发展、保持优势的前提下,发挥专业办学的共性功能,尤其是加强了两系在课程融合、师资配备、举办活动、学生指导方面的合作交流。建设的结果是:(1)实现了文法系和建筑系两系跨系部5门课程融通;建设中文、新闻、法学三专业共享开放性融通课程12门。(2)两系共同举办记者节、征文比赛、广告艺术大赛、设计优秀作品评选等“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如本年度举办的征文比赛中10位建筑系学生提供了作品参选,其中1人获得征文比赛二等奖。(3)两系教师实现跨专业授课、跨专业指导、跨专业进行人文艺术类课题研究。如文法系教师主持2项省级人文艺术课题获批;建筑系田娜老师主持艺术设计类课题,文法系老师也积极参与研究;建筑系贾鲁明和文法系范晶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全国性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文法系刘大玮副教授承担跨两系融通课程《当众讲话技巧》的重点改革任务等。

2、凸显文科类专业优势。文科专业的办学模式、课程调整、实践平台、技能传授、特色活动、考核评价等,都应该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特别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要求其必须既有素养也有技能。这其中,人文素养是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涵和灵魂,解决的是“做人问题”;职业技能是未来从事职业的手段和路径,解决的是“方法问题”,两者缺一不可,由此才可以体现文科系部培养人才的亮点和特色。

3、采取实效性改革措施。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成效,取决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惟其如此才能取得扎根现实的成效。故我们在建设中力求将人文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渗透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引入社会办学机制、开辟校园文化课堂、形成品牌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路径和机制之中。

4、探索柔性化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办学不同于一般国立学校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办学目标、机制和方法的灵活性,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也充分体现和运用了这一特点。(1)我们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在符合制度规章的前提下,形成了以校内教师、外聘专家、行业专家“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其中本年度,共聘请2位知名行业专家作为主任教授,聘请8位行业工作者教授实践类课程,聘请8位行业专家举办相关讲座等,极大地改善了机械化用人机制的缺陷。(2)两系根据专业特点,举办了多元化、多色彩的文化品牌活动,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动手能力得到较为普遍的历练。(3)两系与其他系部、校团委、图书馆、知行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部等,都有不定期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共建合作。

(三)文化特色——实现“课堂、校园、社会”育人机制之结合

在文化育人方面,我们文法系和建筑系特别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人文艺术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台,搭建有利学生发展的窗口和通道,重点抓好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资源的多元互动,发挥了综合育人机制的有效功能。

1、通过课堂教学,体现文化的育人功能。重点加强了全校性公共课程建设和文科核心课程建设,包括面向全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经济法课程、写作类课程、社会学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等,同时重点改革思政类、语言类、文化类、写作类文科课程,达到三个建设效果:(1)体现人文品格教育理念在课程中的渗透;(2)为传承中华文明服务;(3)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动力和活力。

2、通过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两系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连续举办的“人文艺术杯系列活动”之记者节、读书节、征文比赛、专业讲座、诗词大会、法律宣传、法律文化节、名记者面对面、模拟法庭大赛、讲演比赛、互联网+大赛、广告艺术大赛、设计作品大赛、摄影摄像采编大赛、鲁班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特色鲜明,独具风采,已成为文经学院的文化品牌。

3、通过书香校园,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除课堂教学外,两系搭建的第二课堂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效培育了优良校风、学风、系风。例如,两系多次举办新生演讲比赛、学前教育报告会、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教育、考研交流会、实习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交流会、社会实践报告会、毕业生座谈会、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学生参与度较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凝聚力。两系还采取了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强化思想引领、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完善规章制度等多种举措,发挥党支部、辅导员、班主任、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员积极作用,力求通过有亮点、有推广价值的党团学工活动创出品牌,也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出成果、见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4、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能力。各专业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日报社、记者站、网络、新媒体、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司法机关、建筑设计单位等各方资源办学,彰显外向交流办学功能效应。尤其设计专业、新闻专业、法学专业,通过“学校和行业合作共建”模式的建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行业教师的优势,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和实习基地建设,致力于教育学生学会向社会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使之成为走向社会、职业竞争、创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本专业群建设阶段小结——

在专业改革方面,本专业群建设涉及文化艺术类的2系部5大专业,需要在注意各专业独立发展、保持优势的前提下,发挥专业办学的共性功能。经过建设,5专业的办学模式相对稳定、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核心竞争力正在加强、社会认可度不断加大,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内功潜力得到发挥。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群着力抓“基本能力”培养,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一条“生命线”。文科专业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采访能力、摄影能力、论辩能力、设计能力为重心,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明显提升。

在办学特色方面,文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调整、实践平台、技能传授、特色活动、考核评价等,都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将人文素养培育作为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涵和灵魂,重点解决“做人问题”;将职业技能培育作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手段和 路径,重点解决的是“方法问题”,从而体现文科系部培养人才的亮点和特色,并力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在文化育人方面,本专业群致力于营造浓郁的人文艺术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台,搭建有利学生发展的窗口和通道,实现了校内校外资源的多元互动,发挥了综合育人机制的有效功能。

综上所述,自2015年学校将人文艺术专业群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以来,我们在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效,今后要重点抓好该专业群的特色亮点凝聚、深度力度总结、成效持续推广三大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遇到的问题和瓶颈还很多,一是校内实验设施有限,一些文科类实践性课程无法开设;二是师资队伍不稳定,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各类文化品牌活动如何与宣传部、校团委、学生会、知行书院、各系部合作沟,还有待探讨。未来,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新更大的突破,以求在专业群建设进程中加强实施效能、积累经验、不断进取、再创佳绩,取得新进展。

文法系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