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建设规划
2015-06-08 19:18
现在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却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出现了供需之间非常尴尬的矛盾。对于新闻专业来说,也是如此。大量新闻专业学生毕业,使本专业学生就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却在每年加大,造成这种供需反差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相应忽视了实践教育,而媒体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用人观,只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可能拿出一定的资源来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新闻专业的特色就在于针对社会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既具有前瞻性理论高度,又具有实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可以全方位的进入媒体的新闻采制流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打造文经学院新闻专业的良好品牌。
一、职业胜任力对于新闻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义
胜任力(Competency)是素质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终生荣誉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 C.McClelland)1973年最早提出,他通过研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其工作成就并非优秀,传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与现实工作绩效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据此,麦克里兰提出用胜任力测评代替传统测验,并对胜任力要素内容进行了界定,胜任力指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关联的知识、技能、能力、人格、或者动机等个性特征要素。通常,职业胜任力被定义为工作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对于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就是具备著名记者黄远生所提到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成为媒体所需要的全能记者。因此职业胜任能力的导入,对于新闻特色专业建设,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究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专业建设方案。
现在社会是媒体业高度发达也激烈竞争的社会,对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有大量需求,尤其是随着网络以及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发展,预示着“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而新闻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切合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达到与社会的良性对接。为此在以下方面我们必须要做好改革。
1、明确和细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实现两个“软着陆”。第一个“软着陆”就是让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快速适应和应对大学生活。第二个“软着陆“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新闻职业胜任能力的人才,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迅速融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软着陆”。总体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的人才既避免一般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更要区别于职业院校单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定位,而是让学生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成为具有“文经特色”的毕业生。要做到这点,我们提出要在大学阶段让学生具备两种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
软实力的培养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新生入学阶段提倡“四年早知道”,二是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三是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让学生自主创作、自主编辑、自主参与,锻炼其思维创造能力,四是具备思想的穿透力,高瞻远瞩,有前瞻性。通过培养软实力,让学生实现第一个“软着陆”
硬实力的培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修改培养计划,增强实践课分量。二是修改教材,增加前沿性内容,三是充分利用新闻专业实验室,所有的新闻作品均可在新闻实验室完成。四是做好学生的大小实习,积极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通过这些方面让学生实现第二个“软着陆”。
面对新媒体教学时代,把所有专业课都与媒体实际挂钩,从基本的采访、写作、录音、排版、非线编辑、数字化的网页设计制作都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整个大学专业学习过程,就是所有媒体形态成品节目的制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理论与实践紧扣,当学生系统地接受所有专业课程后,也就具备了完成所有形态的新闻成品的能力。
2、大刀阔斧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导向,对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删掉了一些长期设课但没有开过的或者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将新闻专业中的与理论课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进行调整。使得理论课与实践课做到同步性和配合性。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能系统的了解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辅助作用,增加学生对新闻专业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一些有重复性但是单独开课的课程进行整合,压缩成一门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更系统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依托新闻专业实验室开设网络新闻采写的相关课程,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全媒体的概念,为将来的就业打好筹码。
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绝不仅仅是小修小补,而是在职业胜任力的导向下,打破陈旧的培养方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3、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并非有大楼也,乃有大师也”。这里的大师我们也许不敢企及,但是从一个方面说明,对于任何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应该首先重视的。基于职业胜任力导向的新闻特色专业,就是要培养出业务一流,理论前瞻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及引进。目前文经学院新闻专业的自有教师中80%都是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有着一流的新闻采编业务技能,并且熟知社会需求,能很好的掌握住专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新闻专业特色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形成专业特色化的主力兵。
时我们还积极聘请校外教师,开发校外教师资源,积极探索与烟台本地主流媒体的各种合作模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记者、编辑、评论员等为我校外聘教师,并定期邀请媒体人员来我校举办讲座或培训活动,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开展校外教师聘请和管理工作。
4、重视实践教学。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重点更是特色。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本领,增长见识,继而提高学生踏入社会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实践教学的指导理念。目前新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具备了较好的软硬环境。软环境在于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硬环境在于学校目前已投资50余万元建成文经新闻专业实验室,设备均已到位,为各种实验课程的开设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为学生成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技术能力的人才做好了较为充足的准备,完全符合学校关于培养“具有职业胜任能力人才”的定位和目标。并且为更好的检验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加大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联系。现在社会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所以我们在学生中开展“随时随地”都在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子活起来,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寓教于乐,在实践中感受新闻,增长知识。
新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如何培养出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为此在以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孜孜不倦,在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统筹规划,科学决策,使新闻专业真正有内涵,真正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