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专业教学 >> 正文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6-07 [来源]: [浏览次数]: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06-07 10:5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全媒体时代,具有胜任力的新闻职业复合型人才。遵循新闻传播及本科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强化实践教学,从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方法、组织与管理、创意与情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着重在通识教育基础之,培养学生的业务掌控能力,驾驭社会复杂矛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心理素质以及较好思想道德修养的新闻从业人才。能在新闻、出版、广告、公关及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采编、广告创意与策划、宣传等工作,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性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上学生主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相关基本理论,接受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概论知识的同时,融合基础实践,严格按照 “金字塔教育模型”及“魔方式实践体系”训练,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胜任力检验规范化”。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史经典、文化传承知识,注重哲学和思维的辨识智慧,注重中外文明对话及视野的开拓等人文科学知识。

2、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培养科学生态关注,熟悉基本自然科学原理。

3、掌握新闻及传播学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新闻专业知识体系及媒介形态及国家法规政策等。尤其是要紧跟传媒动态,了解并熟悉当下新媒体环境,在视野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掌握新闻实务知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社会调查、新闻敏感等专业能力。

5、开展基础实践,掌握基础实践知识。学习专业概论的同时进行,了解所学媒体行业的工作流程、具体工种分工、了解当前各行业用人需求。了解多种媒介形态特性,适应当今媒介融合发展需要,基础实践主要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完成。

6、开展细化实践。根据基础实践以及进一步技能理论的培养后,进行记者、编辑、摄影、摄像、视频采集、广告创意与设计、活动策划等细化定岗,锻炼学生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细化实践包括新闻专业小实习和新闻专业大实习,主要在大三阶段完成。

7、开展魔方实践。组建6至8人小分队,针对所在实践平台(或报社、或广电、或网络公司)进行学生团队独立作业,交叉互补,分工协作,完成相关领域的独立媒介产品。魔方实践安排在新闻专业大实习之后完成。

8、具备普通话、计算机相关软件熟练应用素养,具有读写英文、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主干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

四、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法规与新闻伦理、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新闻摄影、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新媒体传播、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英语新闻阅读、新闻专业英语听说、大众文化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实践、细化实践、魔方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公益劳动与社会实践。

按照“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系统化”的原则,严格按照 “金字塔教育模型”及“魔方式实践体系”,实现媒体实践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基础实践、细化实践、魔方实践递进式的三层实践体系,密切与社会及传媒业界联系。最后直接通过魔方实践的综合锻炼,培养媒介直接需求人才。在细化实践以及魔方实践之后,要进行成果汇报,进行导师和业界人士点评,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化,形成教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实现毕业学生到入职从业人员的软着陆。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八、相近专业

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文化类学科。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3100学时(153学分),其中必修课2732学时(130学分),占88.13%;选修课368学时(23学分),占11.87%。理论教学课程学时1840(115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1260(38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3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53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38,占24.84%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新闻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新闻学专业指导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表

十三、分学期课程进程表

十四、说明:

1. 《形势与政策》课程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期和学时数进行组织,主要以报告、讲座等的形式进行,具体由基础教学部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学生成绩的记录和管理,由于分多个学期进行,其组织管理等工作量按照有关规定计算;

2.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由招生就业部负责管理;

3.《就业指导》课程由各系负责和招生就业部共同完成,招生就业部负责成绩管理。